当前位置: 华体会体育(中国)·hth官方网站 > 思想理论 > 正文

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辅导文章⑤——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 作者:袁贵仁   转贴自: 光明日报 2012年11月24日 02 版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11/27 11:57:52 责任编辑:耿风     审核人:]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我们党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作出的重大部署,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党的十六大以来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取得新成就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推动我国教育事业深化改革“迅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新的历史起点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一)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断巩固

    10年来,优先发展教育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成为党和国家的坚定意志,全国上下形成了共同推进教育事业发展合力。各级党委政府切实加强对教育事业的领导,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预计达到2.2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将如期实现。许多地方实施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一把手工程”,将教育发展指标纳入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的考核体系,实行教育优先发展目标责任制和问责制,形成了密切协作、齐抓共管的新机制,为教育改革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坚持以人为本实施素质教育取得重要进展

    10年来,党中央坚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专门就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加强青少年体育等作出重要部署。教育战线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深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断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刻苦学习,报效祖国,服务人民。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积极健康向上,成为大有希望的一代,值得信赖的一代。

    (三)教育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逐步深化

    10年来,党中央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推动教育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加强对教育改革创新的顶层设计,组织实施了一系列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各级政府对各级各类教育管理的职责与权限更加明确。政府与学校的关系逐步理顺,学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初步建立。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教育投入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公共教育财政制度不断健全,形成了义务教育由政府负全责、非义务教育阶段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机制。教育开放进一步扩大,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出国留学和来华留学同步发展的新局面。

    (四)促进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

    10年来,党中央坚持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切实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到2011年底,我国全面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青壮年文盲率降到1.08%,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学前教育加快发展,全国幼儿园增加5.5万所,在园儿童数增加1388万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62.3%。高中阶段教育加快普及,毛入学率从42.8%提高到84%。职业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中高等职业教育分别占到同级教育的“半壁江山”,启动实施农村免费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总规模稳居世界第一,毛入学率从15%提高到26.9%。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西部和民族地区主要教育发展指标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缩小。初步建立了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完整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每年资助近1.8亿名学生,保证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2600多万农村初中小学生受益的营养改善计划实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当地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初步解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积极推进。教育乱收费有效遏制。普通高校招生“阳光工程”成效显著。残疾人受教育权利得到保障。

    (五)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10年来,党中央提出要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颁布教育督导条例,建立国家教育质量标准和质量监测评估制度,构建督政、督学、教育质量监测相结合的中国特色教育督导体系。发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推动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高中教育多样化和高等教育特色化发展,促进各级各类学校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进评价方式方法。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整体能力显著增强。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的基础工作和提高质量的关键环节,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深入实施特岗教师计划、免费师范生政策和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涌现出一大批教书育人楷模。

实践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是科学发展的道路,是人民满意的道路。这条道路既凝结了我们党领导人民发展教育事业的基本经验,又反映了世界教育发展规律;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教育基本理论,又体现了中国国情;既坚持了社会主义教育基本原则,又借鉴了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既继承了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唯一正确道路。

二、新形势下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进行了新的谋划,对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综观国际国内大势,立足基本国情,必须深刻认识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历史使命感和工作责任感。

    (一)准确把握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新机遇

    胡锦涛同志深刻指出,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民族素质竞争。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综合国力竞争愈加激烈,知识创新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许多发达国家都把教育和人才优势作为国家最核心的战略利益。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但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强化,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社会思想文化多元多样多变。在这样的形势下,确保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更为有利的位置,迫切需要提高全体国民素质,深度开发人力资源。

    强国必先强教。“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和“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强人力资源开发能力建设,尽快把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使我国人力资源的数量、结构、质量和贡献处于全球领先地位。这是我国从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强国的现实需要,集中体现了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阶段性特征。党中央把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总体部署紧密联系在一起,必将成为我国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的关键。

    (二)主动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基础上,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特别强调“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要求。

    教育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增强我国发展后劲、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必须更多依靠劳动者大军和各类人才队伍素质的持续提高;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青少年开始筑牢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必须把教育摆在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特殊重要位置。总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不断完善和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迫切要求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三)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高质量教育的新期盼

    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教育寄托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经验表明,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0美元进而超过5000美元时,社会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会更加强烈。世纪之交我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2011年突破了5000美元,近10多年我国社会正在从生存型消费进入发展型消费阶段,广大人民群众对通过接受良好教育提高自身素质、促进全面发展、更好服务国家建设的愿望更加强烈。

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权利和接受良好教育机会,是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集中体现。从党的十七大提出“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到党的十八大明确要求在学有所教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在部署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时特别强调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庄严承诺,是教育战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三、进一步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前进方向和重要任务

    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论述以及作出的一系列重大部署,对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入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面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使教育更加符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更加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盼,更加符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

    (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党的教育方针凝聚了党和人民对教育事业的总体要求,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道路的基本原则。党的十六大对党的教育方针作出了符合时代特点、顺应人民意愿、遵循教育规律的精辟概括,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面对新形势新要求,特别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深刻阐释了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丰富内涵,强调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坚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这一本质要求。我们要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融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着力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全面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

    (二)推动教育事业协调发展

    胡锦涛同志强调,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改革创新、促进教育公平、重视教育质量,这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必须长期遵循的工作方针。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这一系列部署,立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局,践行终身学习观念,推动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对于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具有重要意义。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扎实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整的终身教育,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而努力奋斗。

    (三)深化教育改革创新

    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是更高质量的教育,必须深化改革创新。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坚持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更加注重教育内涵发展;要坚持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质量的根本标准,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着力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以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为核心,系统推进考试招生制度、现代学校制度、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投入保障制度改革,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快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要“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要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形成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努力实现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

    (四)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显著特征。人民满意的教育,既在于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更是受教育机会、公共教育资源配置机制、教育制度规则的公平状况都有显著提高的教育。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方面作出明确的制度安排,强调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以加快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步伐、建立全面覆盖困难群体的资助政策体系和帮扶制度为重点,强化政府责任,完善资源配置制度,健全法制保障,促进教育资源向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困难地区和薄弱学校倾斜,着力保障农民工子女、残疾儿童少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受教育权利,逐渐缩小教育发展中的区域差距、城乡差距和义务教育学校之间的校际差距,为所有学生开辟不同的成长成才之路。要健全保障教育公平的规则程序,加强制度建设和社会监督,在推进校务公开及招生“阳光工程”、促进民办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等方面,用更为规范的管理协调来维护教育公平。

    (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水平,根本上取决于其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今后,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程度,将更多地取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水平。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以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为目标,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创新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深化教师管理制度改革,完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提高教师的地位待遇。特别是要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改进培训体制机制,全面提升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和能力。要着重从制度上鼓励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大力宣传教书育人楷模的先进事迹,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奠定坚实而可靠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