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定学,华体会体育(中国)·hth官方网站(时名:黄河水利学校)陆地水文752班学生,1982年来到黑山峡水位站,一待就是9年,他以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百折不挠的奉献精神,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中谱写着自己的忠诚,坚守着“奉献黄河水文”事业的初心,荣获治黄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水文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甘肃省劳动模范等。
扎根基层 守初心
黑山峡位于黄河上游甘肃和宁夏接壤处,峡谷陡峭,利于水电开发,因此在河道最窄处设立水位站。这里2000 年以前不通电、不通邮,所需的信件自己每隔半月到30 多里的村子去取一次,这里没有路,每次进出山,只有通过羊皮筏子或者乘坐当时最先进、最奢侈的交通工具“拖拉机”,但是仅一场中雨,曲折的山路便可宣告交通断绝。
1982 年,王定学携妻儿来到黑山峡水位站,接替即将退休的前辈。本来水位站有2 人,但王定学看到这里的环境恶劣,向上级打报告,“不要再派人,苦就苦我一人吧。”水位站值班室里,大炕上堆着两床旧被子,一盏简易的油灯立在破桌上,几张旧报纸散放在窗台上;厨房里更是冷清,缩在一角的灶台毫无生气,案板上蒙着一层灰,一口大缸里还盛有一股怪异味道的腌酸菜……就这在这样一个小屋子里,王定学一待就是9 年,除1986 年秋天到郑州参加过一次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劳模会,1987 年后每年回青铜峡两三次,其他时间均是在这个小屋子里度过的。
孤身能战 准数据
离水位站最近的粮店在30 公里以外的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沙坡头区干塘镇,每月王定学都要凌晨出门,深夜进门,翻山越岭,扛回几十斤粮食。有一次他坐着村里的拖拉机买粮食,车子却坏在路上。王定学看看山势,估计还有十六七公里的路程,而手表上的指针已快对准晚上10点了,离夜12 点的观测时间只有两个小时,王定学二话不说,放下粮食,大步走进黑魆魆的山夜里。他只用两小时零五分的时间,于夜12 点以前赶到水尺前,正点观测了水位。有的人会想:站上就他一人,又不是汛期,晚那么一会儿,水位不一定有什么变化,况且又没人知道。可王定学认为:“只有真实的水位记录,才能给治黄研究提供正确的依据,哪怕错上一分钟,也不叫真实。”黑山峡水位站9 年来的一万多组水位记录,之所以与下一个水文站的观测记录悉数吻合,全部达到优质标准,是因为它的主人对“真实”有着这样一份简明的理解和这样一番朴实的追求。
黑山峡水位站的生活无论多么艰苦,王定学却始终坚持在深山中孤身劳作。在这里,他曾陷入刚淤起的泥滩,在淤泥快要埋到胸口的时候,乱抓乱挠的手幸运地碰着掉落的水尺,才得以生还;在这里,为了不让淤泥掩盖水尺,他曾半夜12 点多,一人飞舞铁锹,用两个多小时挖成一条长4 米多的水沟,疏去滩上的稀泥;在这里,他有时候下河去扒缠绕住水尺的水草,水流太急,他弄根绳子一头拴住自己的腰,一头让妻子在岸上拉着;在这里,遇到大洪水时,为了很好的控制住水位变化过程,他与妻子不停的看水位、记数字,完整控制洪水过程,为下游防洪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资料……这就是我们身边的劳模,他用实际行动在践行着黄河水文精神,他用顽强的意志奉献在基层一线,诠释了什么是忠诚和担当。
守得云开见月明
随着时间的流逝,王定学的孩子们一天天的长大了,由于黑山峡的生活条件艰苦,孩子们的身体瘦弱,缺乏营养,头发枯黄。到了孩子们该上学的年纪,王定学想着不能耽误他们的前程,便让妻子带着孩子去了青铜峡镇接受教育,一年又一年,王定学独自一人继续在黑灯瞎火的黑山峡默默无闻地工作着。在与妻儿团聚的时候,本是令人兴奋的日子,可是王定学的小女儿却不认识爸爸,一股心酸涌上心头,他难过的哭了……王定学把最宝贵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黄河水文事业。为了看黄河,近乎与世隔绝的岁月,他们熬了整整9 年。
为了追寻黄河水文的印记,无数水文人前仆后继走上治黄道路。他们也继承了老一辈水文人的血脉与梦想,常年坚守在风沙漫天的黄河岸边,经历过白天人看人、晚上数星星的枯燥,也经历过泥浆裹身防蚊咬、数九寒天测流量的艰辛……在漫长的岁月里,水文站的年轻职工们同老前辈们一样扎根黄河岸边不言苦、坚守初心献青春,在重重困难面前、在大洪水面前他们不退缩、不畏惧。伟大来自于平凡,卓越诞生于普通,黄河水文的历史和荣耀将在一茬茬水文人中不断传承。